水稻耐高温逼熟的生理机制及育种应用研究初报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S511 S33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60041),国家科技部(99-022-03)育种专项的部分资助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 Breeding of High Tolerance of Heat-forced Maturity in Rice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水稻灌浆期耐热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耐热性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以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秕粒率、受精粒重、饱粒重、籽粒充实度、饱粒密度等8项性状的耐热指数为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其综合成3个彼此不相关的综合指标,再运用隶属函数值法求出每一品种耐热性的综合评价值,可较为全面、准确地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耐热性强的品种高温胁迫后,剑叶的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明显较小,胁迫解除后恢复的程度也更高,叶绿素含量、RuBPc活性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相一致,是水稻耐高温逼熟的重要生理特征。高温胁迫导致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表现出明显的降解作用,存在一个活性氧的伤害机理。50℃热致死时间所表示的细胞膜热稳定性可作为今后水稻灌浆期耐热性育种中适合单株选择鉴定的简便、准确的生理指标。采用生理育种途径,已育成了3个耐高温逼熟的优质、高产早籼稻新品种。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黄英金 张宏玉 郭进耀 漆映雪 彭耀东 李长生 刘宜柏 徐正进. 水稻耐高温逼熟的生理机制及育种应用研究初报[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 (8): 655-658.
HUANG Yingjin, ZHANG Hongyu, GUO Jinyao, et al.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 Breeding of High Tolerance of Heat-forced Maturity in Rice[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04,(8):655-658.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2004-04-05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科学技术与工程》编辑部恭祝新岁!
亟待确认版面费归属稿件,敬请作者关注